劉長銘:不要讓作業成為家長和學生的痛
原創 2018-02-22 劉長銘 ,中小學管理.
完成作業是學生學習的必要環節?!秾W記》云:“時教必有正業,退息必有居學”,意思是說,學生在學校按部就班地上正課,放學后一定要有“居學”,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。
社會上曾傳說美國小學生沒有家庭作業,小孩在學校里就是玩,回家接著玩,上學很開心等。我想這可能是誤傳,美國教師不會不知道作業的重要性。幾年前,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美國上小學。小孩的確很開心。過了一段時間,我朋友發現小孩天天上網瀏覽信息,并在一個小本子上寫寫畫畫。原來,是老師讓學生每人寫一本書,放假前完成,孩子之前是在做書的構劃。幾個月后,孩子把“書”寫成了,厚厚的一摞紙,有文字,有插圖,有目錄。我們當然不能期望小孩子寫的書有多高的學術價值,這只是一個學習過程——主動的學習過程。
前不久網上流傳一個帖子:
晚上十點多,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:“什么關系?!什么關系?!說!到底什么關系?”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起來,趴在窗臺上支起耳朵認真聽著下文。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:“互為相反數??!……”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。
這個帖子后來被瘋狂刷屏,跟帖中反映出了家長心中的苦惱:
“正在陪寫作業,老師讓十分鐘做完15道十以內的加減法,包括寫名字,這會兒三分鐘過去了,孩子把名字寫了擦,擦了寫,想吼硬是憋著,快內傷了……一寫作業就尿尿,拉屎,喝水,肚子不舒服,腿讓蚊子咬了,各種事情,分分鐘想揍他……婚前是淑女大聲講話都不會,現在瞬間就是潑婦一般,每次陪孩子寫作業聲音都能吼劈……”
我近幾年發現,陪孩子做作業的確改變了一些家長的性格,有些夫妻矛盾源自孩子教育,其中就有陪孩子做作業的原因。學生為什么不喜歡做作業?學生喜歡什么樣的作業?那些把一個字詞抄幾十遍上百遍、把算術題做幾十遍上百遍的作業真的符合學習規律么?真的能促進學習么?作業的功能是什么?
首先,作業要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我以前的同事曾給學生布置了一次這樣的長假作業:
1.教材:閱讀教材P27以前所有內容……
2.學案:完成正反兩面的有關肌肉的學案……
3.實驗:由表及里地吃一條魚(或一個雞腿),列出你發現的魚的骨骼系統結構(或者雞腿的肌肉、骨骼系統結構),并且拍照、記錄,做成示意圖,發送到微信群中。
4. 實驗:將一根魚刺(或一根雞腿骨)打一個結,將照片發送到微信群中。
5. 選做加分:觀看影片Fantastic Voyage。從潛艇進入人體的結構開始,到離開人體的結構結束,整理潛艇在人體中的探險路線,將影片中所展示出的潛艇經過的人體內部各個主要結構進行截圖,并用文字進行簡要說明和簡單的自我評述。
6. 選做加分:觀看影片Osmosis Jones,簡要評述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抵抗有害病毒和細菌的。
這樣的作業具有很好的興趣強化和知識拓展功能,學生在完成它的過程中,有很大的想象空間。
其次,作業要有豐富的教育價值。我曾在一所學校聽過一節初一政治課。那節課的課堂氣氛非常熱烈,學生參與度非常高,全班40多名學生中先后有14人次發言。但怎樣讓更多的學生有表達的機會?我提了一個建議,讓教師把課上要回答的問題當成作業留給學生,讓每個學生用手機拍攝一個半分鐘左右的演講視頻??梢韵氲?,這個作業的教育價值應該是非常豐富的。其一,每個學生都有了表達的機會。那些不善于當眾口頭表達的學生,會有充分的時間深入思考,組織語言,也可反復演練,提高表達能力。其二,學生需要合作完成。如果是學生之間相互拍攝,這就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;如果是家長幫助拍攝,這就成為一次親子互動活動。其三,學生可能從未注意過自己的形象,通過視頻,可以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,也許從此會更加注意其行為舉止。而對于教師來講,這樣的作業是師生共同構建的教學資源,將成為教師以后教學的重要資料,等等。
再次,作業要有一定的綜合性。要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和肢體完成作業,激活多個腦區。我的一位前輩欒玉潔老師教初中物理時,總是根據所講的物理知識,讓學生做各種東西,如米尺、卡尺、天平、小電機以及各種有趣的小玩具,用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。很多學生就此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也從不感覺物理難學。
重復性訓練的作業不是沒有必要,但如果這成為唯一的作業形式,那么學生遲早會厭學。至少我們應該有多種形式的作業。學生有了興趣,即使是那些重復訓練的作業,他們也不會覺得太枯燥。已往的教學改革,我們可能較多關注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方法的改變,對于課堂教學的延伸——“居學”的形式和內容則研究和重視不夠。這是我們要深入探索的重要領域。
(本文作者系北京市第四中學原校長、民盟中央委員、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)